文
潘毅
朱熹说过:“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
天与人既可相应,天与物自然也可相感。与中医关系最密切的“物”自然就是中药了。
且看中药在太极中又是如何一个相应与相感法?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草木各得一太极论》中说道:“古来著本草者,皆逐论其气味性情,未尝总论夫形体之大纲,生长化收藏之运用,兹特补之。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
将上段文字图象化即为下图。
(注:文中的芦即芽。)
生之位在太极图阳气初升之处,阳主升,象征万物初生;
长之位在太极图的东方,取春天万物生长之意;
化之位在太极图的南方顶端与略西斜之处,取夏天与长夏万物繁茂而化之意;
收之位在太极图的西方,取秋天天气肃降、阳气内敛、万物收成之意;
藏之位在太极图的北方,取冬天阳气内敛,万物贮藏之意。
◆吴鞠通之论是否在理?
可用一些我们熟悉的药物来印证。
如紫苏一药,其叶称苏叶,茎枝称苏梗,其成熟果实称苏子。
紫苏
“干与枝叶主长”长则升发,故苏叶、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
但苏叶为叶,“凡叶皆散”,故偏于解表散寒;
苏梗为茎枝则不以散为先,而以顺气为主,故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
“子主收”,收即降,子质润,故苏子功偏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
《本草备要》说:“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
《神农本草经读》谓:“其子下气尤速,其梗下气宽胀,治噎膈反胃心痛。”
再如桂枝与肉桂。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燥树皮。
虽说“干与枝叶主长”但还可细分:
桂枝为枝,枝性上扬而外展,且味辛、甘,性温。故功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饮片
《药类法象》曰:“桂枝者,乃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
桂枝又可以枝走肢,《本草备要》引李东垣语:“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
肉桂为树干之皮,干走躯干,且味辛、甘,性大热。功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通经、活血止痛。
肉桂
《珍珠囊》于桂的分别更细: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结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
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中焦虚寒,结聚作痛。
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入肺、胃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肢节。
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四者皆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性葱。”
注:现今肉桂、官桂、薄桂之名,并非如上文按生长部位高低及厚薄来分,当今官桂就是肉桂,薄桂属桂枝。
这里引上文的重心不在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ydyclub.net/weszrhzl/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