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湿疹治疗 >> 外耳道湿疹治疗 >> 正文 >> 正文

中医怎么治湿疹

来源:外耳道湿疹治疗 时间:2021-8-16
加入健康群听闻院长分享、咨询健康问题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很多疾病却也在乘机兴风作浪。在春季常见皮肤病中,以湿疹之痒令人最为难受。湿疹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等部位,常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

去年1月中旬,张小姐前来随安堂看诊,主诉胸口及背部起疹持续特别长的时间,并且近几个月痛经及经期腰部都会痛。经院长看诊之后,告诉其这是由于代谢功能差引起的湿疹和痛经,采用中药和中医手法:通腹手法进行治疗。

张小姐较为清瘦,嘴唇干红的但脸色苍白,在治疗中医生了解到她的皮肤比较敏感,容易起痘起疹,这次胸口及背部起疹持续特时间比以往更长;长期脾胃虚弱、经常胃胀、手脚冰冷,所以平时饮食上也特别注意。在第一次通腹中,腹部多硬结及板结,治疗以胃区松解为主。在疏通冲脉时感觉腰部腹部发热,拨巨阙附近胸口会难受,左边阴都附近肋骨下会感觉整个右边身体不舒服;右天枢腰部会有痛感。第一次通腹后回家痛感明显,第三次通腹时胸口的红斑已经散了一些,一开始揉腹感觉还是比较难带动,治疗以通任冲脉及胃经天枢以下,在点按左肓俞及关元穴左侧附近有腰痛感,处理小腹胃肠蠕动明显。第四、五次通腹后斑块处皮肤干燥了一些,斑块颜色变淡一些疹子变小或消了。治疗以任督脉为主,在横骨外侧一点骨头边缘非常刺痛,小腹与盆骨粘连明显,在右侧五枢维道附近有粘连最明显的两个点,一点扯到右头痛,另一点点按整个腹部都觉得痛,最后进行摩腹,起阳回阳。第七次通腹治疗后脸上两侧脸颊起了疹子,背部的疹子已经结痂,胸口的疹子变非常干燥,腹部已经松解了七八成。去年春节后营业的第一天,张小姐进行了第十次通腹,距离上次治疗,有10天的时间了,脸上的疹已经消了,胸口的湿疹也消了,剩下本来起疹子的区域微微发黑尚未全退。虽然间隔了10天,但她的腹部还是比较软,说明疏通效果还是比较稳定的,这次治疗以总体疏通为主,左侧冲脉、靠近肚脐区域会拒按。左盆骨粘连明显,缓慢疏通,疏通效果不错。第十次通腹之后张小姐腹部已经疏通,湿疹也全部消退,结束手法治疗,主要以中药继续调理脾胃,巩固效果。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隋唐以后,历代名医对该病的论述越发详尽,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湿疹之所以发生,古今中医师均认为内、外因兼有之。内因主要与体质、情志、腑脏功能失调有关;外因主要与外感风、湿、热邪及饮食不当相关。张小姐的湿疹主要属于脾虚湿阻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加上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血行不畅,湿与风、热三邪互相搏结,充于肌腠发为湿疹。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加入健康群听闻院长分享、咨询健康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ydyclub.net/wedszzl/7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