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湿疹治疗 >> 外耳道湿疹怎么治 >> 正文 >> 正文

听读中医小说穴道第五十八集天部髎孔之

来源:外耳道湿疹治疗 时间:2020-7-30

第篇:天部髎孔之穴

第篇:天部髎孔之穴

  加勒比海的海水,清澈透亮,在阳光普照下,珊瑚礁出现光彩夺目的美丽颜色。红黄蓝白紫绿,各色浮光跃金,让人大饱眼福。

  突然,一位老人,眼睛暗黑,像舞台落幕一样,一下看不见。这叫暴盲。

  老人一屁股坐在地上,惊慌失措,喊到:“我的眼睛,怎么看不到东西了?!”

  风伯闻声,用回春指帮他点揉天髎,此乃髎孔被痰湿污垢遮蔽,似乌云盖顶,不见天日。此穴可拨开云雾见青天。

  不到盏茶功夫,老人露出了笑容,原本落幕的舞台,好像重新开幕一样。

  《点穴神书》上记到:天髎,在胸腔脊上。天者,光明也,日月所居。人体双目为日月,日月合明也。故,天髎主双目为云翳所遮。

  又人体躯干分天地,胸腔为天,腹腔为地,胸膈为人。由此可见,天髎调呼吸天气,居髎调运动地理,膈俞调消化食纳。

  天髎位居胸腔,善宽胸解郁,治咳嗽气逆。能清热除烦,解胸中热满。

  一患者,烦闷不可解,彻夜难眠。拍天髎穴后,胸中闷堵感一下空掉,好像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一样。

  这天髎穴,有拓宽胸腔之功,具宽胸解郁之效。

  由于它在人体上部,故,手不能上举,颈不能上拔,胸往下塌,天髎可以像打井取水一样,从高处提拔,好比补中益气,有利于升举,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全部往下掉。

  这可是天字第一号的髎孔!

 

位于人体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于肩井与曲垣两穴连线的中点取穴。布有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

坐位或俯卧位,在肩胛区,肩胛骨上角,先取曲垣穴,曲垣穴再直上量.1横指(即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图①)。

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1)天髎。天,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因其位处肩胛,穴内气血所在的层次为天部,但其气血的变化为收引冷降,气血冷降后天部层次就为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物质为阳维脉传入的阳气及冷降后的地部经水。阳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收引天部湿浊。

肩臂疼痛、颈项强痛、肩关节周围炎、胸部烦满等。

天髎穴配天宗穴、清冷渊穴、秉风穴、臑会穴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天髎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胛部。

天髎穴,艾条灸5-10分钟,天髎穴,艾炷灸3-5壮。

 

第篇:通天窗牗之穴

第篇:通天窗牗之穴

  巴哈马群岛,气候温和,处于热带海洋,隆冬如夏日,常年绿郁葱葱,阳光普照,故有“六月岛”之美称。

  这里的鸟都特红火,叫火烈鸟。它们有着常常的腿脚,像鹤一样,能轻松地立在水中间,成群结队在一起。

  一位火烈鸟摄影者鼻塞,他被粗鲁的鼻鸣音搞得心烦意乱,摄影作品里都可以听到粗糙之音。

  风伯说:“这简单!”教他按天牗一穴,按完后,现场鼻音短促变细长,呼吸浅躁变深沉。

  原来这牗,有窗户之意,《黄帝内经》讲:“独闭户塞牗”,就是郁闷者常干的。《道德经》曰:“凿户牖以为室”,就是开创者的精神,代表披荆斩棘,以有尺寸之地,创业艰辛不容易。

  故知天牗一穴,有开创、开窍、开解郁结、开朗、开心之意。

  推窗能纳气,窗乃房之七窍也,推天牗,就等于开窍纳气。

  《点穴神书》上记到:天牗穴,与天窗穴意思相同,凡窗有三大功用。

  一、通风透气,故鼻塞、胸闷,取天牗。

  一患者胸中烦闷,老觉得吸不进气,天牗穴搓活络油,随即郁解闷消。

  第二、窗户还可以采光,引阳入室,天牗穴近临面部,可主眼目光明之失。

  一老者,目暗少光辉,不敢走远。按天牗穴后,如擦窗屋更清,开牗家更明。从此眼中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真是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老人眼目不好使时,走路就不敢走远了。

  第三、窗户又可以接通外在的鸟语花香,窗户闭住,清脆的音声就进不来。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从窗明几净里,传到室内,天牗穴靠近耳朵,它除了助鼻采气,助目采光,还有助耳采音之效。

  一大叔,喝酒后耳朵嗡嗡响,不闻音声。此为痰浊蒙清窍,使窍失敏锐,点揉天牗穴后,耳清听爽,音声能彰。

  道家修士认为,天牗穴,就是通天气的,像车的顶窗,当情志波动,风木动摇时,人七窍冒烟,好像厨房油烟重大,闻着呛鼻,这时赶快打开抽油烟机,烟雾抽空,则房室恢复清凉。而天牗穴,正有缓解七窍冒烟,平息怒火上头之效。

  它又属于少阳三焦之经,通少阳胆,乃戒嗔怒之要穴!

  

天牗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乳突后下方,因其邻近脑窍,有具有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头利窍的作用,故善治风热相火上扰之头面五官科疾患及痰热瘀邪凝滞颈项的瘰疬。

第篇:耳后屏翳之穴

第篇:耳后屏翳之穴

  牙买加,境内多清泉流动,有巍峨的蓝山山脉,堪称泉水之岛。

  一位游客,在水瀑上漂流,飞泻而下,兴高采烈,激动过度,加上水寒入体,一下子耳朵听不见,着急得像热锅上蚂蚁。

  风伯伸手帮他点翳风穴,不到盏茶功夫,窍通神开,气机条达。原本着急焦虑的样子,一下子就舒缓。

  风伯说:“河水流经狭隘渠道,就会着急隆隆作响,一旦流进宽畅的河面,就会平静,不再喧哗。”

  翳风穴,就能将翳障住风气流通的病象堵截破解开来,令紧张的情志变松缓,使肝胆经情志不条达,被抑住得到舒畅。这可是一个松解肝胆心情的要穴啊!中医认为,风气通肝,肝管情志,为厥阴风木。

  《点穴神书》上记到:翳风穴,平于风池,能医风疾。譬如迎风流泪、风寒耳鸣、吹风流涕,风寒头疼、风湿关节痛、风火眼疾、风痒烦闷,翳风穴皆可御使风邪,它有通窍复聪之效,具发汗解表之功,有流通气血之能,善增氧活跃之用。

  一位患者,得了化脓性中耳炎,耳痒难耐,点按翳风穴,耳窍开,排泄脓水增强。清空耳道翳障,清风灌进来,就恢复了耳朵的利索。

  道家认为,气动为风,风穴都自带流通气血之功,比如,风池、风府、风市、风门、秉风等,耳后的翳风穴,勤揉勤点,可以为肌表布一层羽翼般的卫气,保护脏腑,避免虚邪贼风入侵。

  一小儿十天半个月就要感冒,自从做了小儿推拿,揉翳风穴后,弱不禁风之象得解,容易外感就没有了。

  故道门修士,以按耳后翳风穴,为防风防邪要点。

  本穴又能开气郁之闭,故,一切抑郁、自闭,导致气血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如同被邪气阻挡遮蔽。这时选择翳风穴,令通身气活不滞,血活不郁,气通血活,何患身病疾不愈?

 

在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即:位于人体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

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翳风穴,“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

侧坐或侧伏位,张口取穴,将耳垂向后按,正对耳垂的边缘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图①)。

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肌肉:后方由浅到深为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神经: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血管: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1)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为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部,故名。

(2)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由本穴输向头之各部。益气补阳。

耳聋耳鸣、头痛牙痛、口眼歪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面神经麻痹等。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翳风穴,利颊、正口僻;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翳风穴配水沟穴、地仓穴、承浆穴、合谷穴治口噤不开。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急性腮腺炎、翳风、颊车、合谷。项部瘰疬:翳风、天井、足临泣。

1、《甲乙经》:手足少阳之会。2、《资生》: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3、《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

 

第篇:炽热血泄之穴

第篇:炽热血泄之穴

  牙买加出产可见的椰子。

  一位小伙子,爬椰子树时摔下,头部磕伤,从此落下手脚莫名其妙抽动之症,常身不由己,众医束手。

  风伯路过椰子摊,小伙刚好抽动病发作。

  《黄帝内经》曰:“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故选择瘈脉刺血。于是在小伙的耳后青筋暴动之处刺血,随即热胀感全消。

  真是热随血去,躁因血平。

  小伙高兴地打开椰子,请风伯吃一顿,从此抽动病象居然迎刃而解,不再发作。

  《点穴神书》上记到:瘈脉者,抽搐,持重,紧急的时候,此穴会血脉暴露青筋横出,严重者,大脑失控,神昏颠倒。

  一小孩,受惊后发抽,在耳后瘈脉看到明显青筋爆隆。

  《针灸大成》经穴歌曰:“瘈脉青,小儿惊。”

  古人见耳后瘈脉穴青筋,乃受惊抽动症的反应,一旦点刺出血后,居然头首轻松,抽动消去,不再发作。

  又一小儿,发烧后神识昏沉,手足抖动,服用羚羊角粉,烧退了,手还在摇,遂在瘈脉穴上刺血,摇动、抽动之象即解。

  道家修士认为,人在惊风癫痫火热发作时,必是血脉怒张,严重的青筋横起,头脑灼热,如蒸馒头,这时刺络放血最有效果。它能使狂热随血出,符合诸热冒赤,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要治心血之意。

  一血压高到一百八的患者,狂躁到把上衣脱了,睡在地板上,热盛还不能下降。一旦在耳后瘈脉穴刺血,血压遂降,狂热立止。

  可见,瘈者,赤也,又炽也,非常红热炽盛之象。脉者,心所主,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所以瘈脉对于血管炎、血脉栓塞、皮肉长疮、丹毒流行,但见局部红肿热痛者,瘈脉点刺放血,皆可缓解。

  瘈脉穴乃缓解热赤、怒张动火、血脉喷张之要穴,多用刺脉放血法,效果顶呱呱!

 

位于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侧坐位,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正坐或侧伏,于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布有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和耳后动、静脉。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皮肝由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组织后,除颈丛的耳大神经的分布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穿皮下筋膜,该处无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后肌,该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资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1)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瘈脉。

(2)资脉。资,供给、资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有名无实的经气在此得到资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提供,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风气,气性干燥,有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得到充实,如同被资助一般,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3)体脉。体身体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得到充实,身体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贯畅通。理同资脉名解。气血物质为热胀的湿热风气。大部分胀散于经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则循经传输于颅息穴。燥湿化气。

头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呕吐泄泻、小儿惊痫、惊恐,瘈疭等。

瘈脉穴,熄风解痉,活络通窍。

瘈脉穴配听宫穴、耳门穴、翳风穴、听会穴、百会穴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头风、耳后痛:瘛脉、完骨。小儿惊痫瘛:瘛脉、长强。

瘈脉穴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2、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瘈脉穴,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瘈脉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

正坐或侧伏,于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当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

快速取穴:沿翳风(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翳风穴)和角孙(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做耳轮连线,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即是瘈脉穴.

第篇:以首治胃之穴

第篇:以首治胃之穴

  金斯顿是牙买加的首都,名胜古迹繁多,花草芬芳,绿树成荫。

  在一场结婚典礼上,新郎耳朵嗡嗡响,几天几夜都没法睡得好。此激动兴奋过度,颅脑得不到很好休息。

  风伯帮他按颅息,按完后呼吸深沉,当即昏昏欲睡,随即倒在椅子上,呼噜呼噜地大睡一觉。一觉醒来,什么耳朵响都没有了。

  新郎开心地说:“还以为耳朵坏了,原来是没休息好。”

  风伯说:“生病起于过用,若不透支身体,何来病苦灾疾?”

  《点穴神书》上记到:颅息,颅者,颅脑也;息者,休息、气息也。凡颅脑缺氧,引起头晕目眩,按颅息即愈。

  一小孩,屡发癫痫,按颅息后,发作几乎不见。原来癫痫是颅脑大缺氧,颅息能令颅脑吐纳呼吸变深沉。

  颅息又称解神穴,神经紧张,它可以缓解松解,这穴位正在颅脑侧卧头枕之处。它是安眠要穴。

  一木工,老入睡障碍,十点上床,到十二点还没睡下,焦虑地掉头发。自从点按颅息穴后,十五分钟就睡着了。睡前按颅息,有助于颅脑休息,从而产生气血利息。

  一小儿摘龙眼时,从树上掉下来了,头部震荡,老如针扎一样痛。点按颅息后,吞吐有力,血脑屏障通透,气息供养充足,瘀血就被带走了,疼痛也就不见了。

  足见,颅息是一个行颅脑气,去颅脑瘀的要穴!勤点按,可以防止颅脑肿瘤、包块、积水。

  颅息穴,相当于通窍活血汤,它能通窍活血,熄风止痛。

  俗云:懂得息事宁人的人命长,颅息可以平息心意识的火,防焦上脑,清心脑之火焰,令心神静息。

  一鞭炮性子的屠夫,一疲倦,三言两语就爆粗口,人跟他讲话没几句,就得分开。自从点按颅息后,发现粗口少了,烦躁减了,怒火息了,整个人显得精神焕发,生意兴隆。

  《道德经》曰:“清静为天下正。”颅脑一静息下来,精神就充满。

  《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之所以气不足,神无力,人疲倦,几乎都有一个共因,就是清静不下。

  一反胃患者,吃什么都吐,这是颅内压增高,身体不受物。点按颅息后,松解压力,呕吐、胃吐消除。

  道家修士观察,大自然池水里常流动氧足时,鱼翻肚子瞪白眼就少了。一旦缺氧缺气,鱼就发瘟生病,不爱吃,长不壮。

  一小儿面黄肌瘦,家里从不缺吃缺喝,却没胃口,长不大,屡用消食开胃药,皆乏良效。一旦点揉颅息后,颅脑增氧,五脏六腑都振奋起来。

  颅脑像电路板,跟发动指挥器,一旦引擎发动,整辆车都呼哧呼哧有力。一旦脑中增氧,火力够,五脏六腑仿佛有了英明领导,

  孩子多年厌食消除,迅速拔节增高。

  颅息能治疗顽固厌食症,道理就在这里。正如长流水注入的池塘,水清鱼灵,即便气候变化,鱼儿也健康成长,而死水中的池鱼,一旦缺乏打氧,天气一剧变,纷纷翻肚皮,浮上水面,大力张口,呼吸不够。

  所以,一切肠胃消化气血疾病,若非寻到颅息,岂能根本治愈?常言道,开心悦脑,便是指开心的膻中,跟悦脑的颅息,都得到松解。

  这地方兴奋振作,颅脑有喜悦,鼻孔纳气量就足,消化就好。此以头首治肠胃也,若非精通医理,断不能推出如此理论之精辟。

位于头部,当角孙穴与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侧坐位,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侧坐位,在头部,于耳后发际,瘈脉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中点处。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经穴名。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别名:颅骢穴。

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1)“颅息穴”。“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穴”。

(2)“颅骢穴”。“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理同颅息名解。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散热冷降后下传瘈脉穴。清热降浊。

头痛、牙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癫痫等通窍熄风、镇惊止痛。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等。颅息穴配风池穴、太阳穴、天冲穴、脑空穴缓解治疗偏头痛、头风病;颅息穴配太冲穴缓解治疗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针灸甲乙经》:“身热痛,胸胁痛不可反侧,颅息主之。”;《针灸大成》:“主耳鸣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瘈疭发痫。”;《铜人针灸经》:“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泄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颅息穴平刺0.2-0.5寸。:颅息穴,艾条灸5-10分钟,颅息穴艾炷灸3-5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ydyclub.net/wedszzmz/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