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湿疹治疗 >> 外耳道湿疹怎么治 >> 正文 >> 正文

术后肛缘水肿中医治疗

来源:外耳道湿疹治疗 时间:2020-11-9

肛门直肠术后,局部循环障碍,组织内渗透压增加,或局部感染,导致肛管及肛缘皮肤充血、水肿、隆起、肿胀疼痛,称为肛缘水肿。肛缘水肿是肛肠科常见术后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01

肛缘水肿的原因

(1)手术操作不当,如结扎痔核位置过低,剥离层次不正确,静脉丛残留,引流口过于短小等。

(2)术后肛门疼痛,造成肛门括约肌反射性痉挛,致使血液、淋巴的回流障碍形成水肿。

(3)患者害怕排便的疼痛而忍便不排,导致粪便积滞,阻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形成水肿。

(4)术后创面刺激产生便意,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用力排便,使腹压增加而造成水肿。

预防小技巧

(1)混合痔应合理设计切口,适当延长“V”形切口,以利于减压引流。

(2)PPH荷包缝合的部位应根据内痔脱垂的程度选择在齿线上方约3~4cm处,避免吻合口过低。

(3)注意切口的整体平衡关系,避免钳夹损伤所保留的皮桥与组织,切口皮瓣应平整、无张力、无松弛。

(4)术中处理伴发的外痔及肛周皮赘,对外痔部分应尽可能切除,肛门不要留过多的皮赘。

(5)术后常规服用润肠药,以防便秘和大便嵌顿,腹泻者除外。

(6)包扎敷料应保留24h以上,不可去除过早。

(7)酌情选用抗生素、止痛药。

(8)术后2~3d内常规局部热敷或特定电磁波局部照射,促进血液循环。

(9)换药时认真清理创口,保持伤口清洁,引流通畅,缝合伤口如有红肿或感染迹象,应及早拆线,开始引流。

(10)及时处理粪便嵌塞及尿潴留,积极治疗腹泻,咳嗽等疾病。

02

中医认为

肛缘水肿的主要病机是湿热下注,气滞血瘀。在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为主要原则。已经生的水肿,可采用中药内服、外洗药和外敷药联合应用。

中医内治法

(1)防风秦艽汤——《外科正宗》

防风秦艽汤芍归,榆芎赤苓兼山栀,地黄槐角槟壳枳,白芷甘草苍术宜。

防风、秦艽、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赤茯苓、连翅各3g,槟榔、甘草、栀子、地榆、枳壳、槐角、白芷、苍术各2g,便秘者加大黄6g。

(2)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丹溪心法》

南星(姜制)、苍术、黄柏各60g,川芎30g,白芷15g,神曲30g,桃仁15g,威灵仙9g,羌活9g,防己15g,桂枝9g,红花4.5g,草龙胆1.5g。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

(3)黄连除湿汤——《外科正宗》

黄连除湿汤芩朴,苍术芎归枳壳翘,防风甘草硝黄等,脏毒悬痈此可消。

黄连、黄芩、川芎、当归、防风、苍术、厚朴、枳壳、连翅各3g,甘草l.5g,大黄、朴硝各6g。

(4)消肿止痛汤——作者经验方

金银花12g,连翅12g,萆薢10g,黄柏10g,薏苡仁30g,全瓜蒌3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当归10g,酒大黄5g,甘草梢6g。

中医外治法

《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既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而。”外治和内治只是方法的不同。中药外洗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内容,其辨证、遣方用药均遵循中医外科辨证思维。上述“术后疼痛”时的药物及外敷药物也可用做外洗药。除此之外还可应用以下方药:

(1)熏痔散——《外科精义》

威灵仙g,煎水熏洗。

(2)洗痔——《外科精义》

防风、当归、川芎各等份,煎水熏洗。

(3)葱硝汤——经验方

大葱3颗,芒硝45g,川花椒6g,煎水熏洗。

(4)洗痔肿痛方——《外科正宗》

洗痔肿痛方法高,苦楝鱼腥草朴硝,还有瓦花马齿苋,煎汤熏洗痔疼消。

鱼腥草、苦楝根、朴硝、马齿苋、瓦松花各30g。

(5)祛毒汤——《医宗金鉴》

瓦松、马齿苋、甘草各15g,五倍子、川椒、防风、苍术、枳壳、侧柏叶、葱白各9g,朴硝10g。

(6)熏洗方——作者经验

大黄10g、芒硝30g、黄柏10g、五倍子10g、苦参15g、麸炒苍术10g、花椒10g。

(7)黄连膏:黄连末10g,黄柏末10g,凡士林80g,制成膏剂,外敷。

(8)紫色消肿膏:紫草15g,升麻30g,贯众6g,赤芍30g,紫荆皮15g,当归60g,防风15g,白芷60g,南红花15g,羌活15g,荆芥穂15g,荆芥l5g,孩儿茶15g,神曲15g。以上30g药末加血竭花末3g,山奈末6g,乳香、没药各12g,凡士林g,局部外敷。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ydyclub.net/wedszzmz/5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