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彭永强医食参考
文/彭永强(医院)
年近六十的黎大叔有“掏耳朵”的习惯,每天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随手找一些细长的物件,来挖一挖自己的耳朵。
挖耳勺、火柴棍、棉签,甚至自己的小拇指,都可以成为他的掏耳工具。如果说哪一天不掏掏耳朵,黎大叔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一天晚上10点左右,黎大叔突然感到头疼头晕,并伴有发热和恶心等症状,医院就诊。
到医院时,黎大叔出现了四肢抽筋、说胡话等症状。医院影像检查以及脑脊液的化验,黎大叔居然患上了“化脓性脑膜炎”。
黎大叔懵了,掏耳朵居然也能患上脑膜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医生这样解释道:
外耳道皮肤表面有一层腺体分泌的油脂,呈弱酸性,对保护皮肤、抑制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外耳道脱落的皮屑与这些油脂是外耳道耵聍(俗称耳屎)的主要成分。
正常情况下,当人张口咀嚼时,外耳道受到挤压,耵聍能自动排出体外。如果因为环境潮湿或耳道进水,使其凝结成块状,则在耳道内堆积产生不适,医院请医生协助处置。
自行挖耳,不仅刮除了外耳道表面的油脂,也容易造成耳道皮肤损伤,让外耳道存在的细菌乘虚而入,造成局部感染,如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
严重时细菌可以通过薄弱的骨缝或通过静脉血管进入颅内,导致致命的颅内感染,脑膜炎就是其中的一种。
之所以会出现发热、恶心、头疼和四肢抽筋等症状,是因为细菌进入了脑膜,刺激脑膜、血管和神经所造成的。
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指出,黎大叔脑膜的细菌是由中耳传入的。中耳因受到机械损伤而被感染,细菌通过伤口进入脑膜而发病。黎大叔的中耳之所以会受到机械损伤,就是因为他平时喜欢乱掏耳朵造成的。
乱掏耳朵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自行为自己的耳朵做一次“保洁”,其实是增加了耳朵感染的机会。正常人的耵聍可以自动排出,不需要掏,如果确实感觉耳内痒得难受,应当求助于专业医生,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为耳道“保洁”止痒。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ydyclub.net/wedszzmz/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