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外耳道湿疹治疗 >> 外耳湿疹如何治疗 >> 正文 >> 正文

全国爱耳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两岁前患过这

来源:外耳道湿疹治疗 时间:2021-7-24

年3月3日是第20次全国“爱耳日”。

调查数据显示:新生儿和婴幼儿中发生听力损失的概率为1‰~3.47‰。

我国的听力残疾人多达万人,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大约有13.7万人,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

这么多宝宝出现听力损失,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宝宝的小耳朵呢?

1

宝宝各阶段的听力发育状态

宝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听力的发育是不同的。

刚出生时,宝宝的鼓室没有空气,听力较差。

出生后的3~7天,宝宝的听觉已经相当良好。

3~4个月,宝宝的头可以转向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听到悦耳的声音会微笑。

7~9个月,宝宝能够确定声源的位置,区别语言的意义。

13~16个月,宝宝可以寻找不同高度的声源,并且能够听懂自己的名字。

大约在4岁时,宝宝的听觉发育完善。

2

宝宝耳朵的日常护理三问

▎①宝宝洗澡耳朵进水了要紧吗?

一群新晋宝妈在聊天时都说给宝宝洗澡最怕耳朵里进水,每次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给宝宝洗澡时,妈妈们可以将宝宝的小耳朵向前扣,盖住宝宝的外耳道入口。

这样就能有效避免洗澡水进入耳朵。

那么,万一宝宝在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水了,妈妈们也不用急。

切记不要用不干净的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宝宝的耳朵,防止损伤宝宝的外耳道甚至鼓膜。

妈妈们可以让宝宝的头歪向进水的那一侧,将耳朵轻轻向后上方拉扯,让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可以用软棉球或者软纱布轻轻擦拭宝宝的外耳。

一般不需要去看医生,只要小心替宝宝做好清洁就可以。

▎②宝宝的耳朵要不要掏?

同事小张特别喜欢给她家宝宝掏耳朵。

结果有一次孩子一动,不小心就戳破了耳膜,流血了。

去医院检查,医生狠狠批了她一顿,说幸好只是刮伤了,万一鼓膜戳破了,孩子听力就完了。

耳屎是由于外耳道皮肤的皮脂腺正常分泌所形成,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影响宝宝耳朵健康的。

相反,耳屎能够在宝宝的外耳道中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隔离小虫子、微生物和其他刺激的作用。

但是有些孩子耳屎分泌过多的话,可能造成耳道堵塞,从而影响听力。

所以,如果宝宝没有觉得不舒服,听力也正常,妈妈就不需管它。

如果宝宝总是拉扯耳朵,感觉不舒服了,妈妈们可以让宝宝侧躺,给宝宝滴几滴软化耳屎的药水。

待耳屎软化后再用温水将耳屎轻轻地冲出来即可。

最好的建议是带宝宝去看医生,让专业医生来帮助宝宝清理耳屎,防止因为自己操作不当而伤到宝宝。

▎③声响物对宝宝听力有没有影响

我给女儿买了不少带声音的玩具,有些玩具我听得都感觉很刺耳。

于是,我就把出声口贴了好几层胶带,听起来就好多了。

声响玩具一般指通过手摇、挤压或自身带有扬声器的发声玩具,比如摇铃、玩具电话、手拍鼓等等。

有些宝宝穿的鞋子里面也安装了发声零件,宝宝一走路就会发出声音。

然而,很多声响玩具和宝宝穿的能出声的鞋子发出的声音都很大。

噪音能够严重影响宝宝的听力和智力发育。

中国和欧美等国家在玩具技术规范中都制定了对声响玩具声级限值的要求。

不建议妈妈们给宝宝买走路出声音的鞋子,给宝宝使用声响玩具时也尽可能将声音调得比较低。

不带声音调节旋钮的玩具,宝妈们可以像我一样在声音出口处贴上几层透明胶带,这样既能阻止声音外放又不影响美观。

资料来自《声响玩具噪音将强行限值》

▲点击可看大图

3

宝宝耳朵相关疾病

宝宝耳朵的常见疾病有如下几种,这也是和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的疾病。

妈妈们了解后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中耳炎:超过一半的孩子感染过

中耳炎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到3岁的孩子高发。

大约2/3的孩子在两岁前至少有一只耳朵被感染。

如图中,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用来平衡鼓膜两侧的压力,还可以通过适当开合排出细菌和液体,以此来保护中耳。

图片来自《宝宝常见病防治与护理》

宝宝的咽鼓管比成人的要短要宽,与咽部的连接角度也更平坦。

而且因为宝宝太小,咽鼓管并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的开合。

因此,细菌和液体就很容易从宝宝的鼻咽部跑到中耳,从而引起感染,也就是中耳炎。

中耳炎能造成宝宝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等。宝宝太小不会说话时就可能摇头或者哭闹不安。

万一化脓了,宝宝可能会发烧。

宝宝患中耳炎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妈妈们应该避免。

?宝宝仰卧位吃奶时,乳汁容易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如果捏住宝宝的鼻子用力擤鼻涕,鼻涕就可能受不了压力直接往鼻后孔跑。

由于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往后跑到达咽鼓管后,易引发中耳炎。

?宝宝游泳时很容易吞进水池的水,人多时或水质不合格时,水里的细菌就顺着鼻咽部进入中耳。

★游泳性耳病:细菌入侵引起疼痛

游泳性耳病是一种外耳道皮肤感染性疾病,宝宝游泳后容易引起。

主要原因是外耳道中残留的液体能够使耳道内部的皮肤组织变软。

此时,细菌就容易入侵、繁殖,从而会引起疼痛。

如果宝宝有耳道损伤、湿疹或脂溢性皮炎等就更容易患病。

游泳性耳病通常会又痒又胀,不会说话的宝宝就会不断将小手伸进耳朵里或者用手揉耳朵。

患病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内,外耳道的开口处可能肿胀、发红,并且疼痛。

严重的话,宝宝会疼得很厉害,不停哭闹并且会用手护住自己的耳朵。

大多数严重感染的宝宝,有可能整个外耳都是红肿的,而不仅限于外耳道。

妈妈们可以给宝宝热敷或者吃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疼痛,严重情况要去看医生。

★外耳道异物:危险可大可小

一般是由于宝宝在玩耍时将各种小东西比如豆类、玻璃珠、小石子、小果核等塞入了耳朵。

小昆虫等飞入耳朵也属于外耳道异物。

如果是比较小并且没有刺激性的异物进入耳朵可能不会引起宝宝不适。

如果异物比较大,宝宝有可能耳痛、听力下降、耳鸣、反射性咳嗽等。

动物性的异物可在耳内爬行,引起耳鸣和剧烈的疼痛。

植物性异物可以引起皮肤刺激性炎症,比如耳道肿胀和明显疼痛。

异物进入耳朵的位置越深,症状越明显。

严重时可以引起鼓膜、中耳损伤,出现听力下降、眩晕等。

如果异物进入外耳道中:

?若是小虫子进入,可以先向耳道内滴入油类、乙醇或滴耳剂,等小虫子死亡后再取出。

?位置比较浅,妈妈们就可以直接将异物取出来。

?位置较深,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帮忙。

4

听力筛查

3岁以前是宝宝语言接受的敏感期。

因此,及时发现宝宝的听力问题就能够尽早对患有听力损失的婴幼儿进行干预与治疗,并且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从而极大程度挽救宝宝的听力,有益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国际共识》中建议:

?新生儿在1月龄内最好都要进行听力筛查;

?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建议在3个月之内完成全面的听力诊断和医学评估;

?确诊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建议在6个月之内接受正确的助听干预和专业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每一个宝宝都是落到人间的小精灵,都应该听到有声的世界。

听力筛查建议越早越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并且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应该时刻注意爱护宝宝的小耳朵。

愿每一位宝宝都能够感受声音的魅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参考资料:

《现代儿科基础与临床》

《临床耳鼻喉疾病诊疗学》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声响玩具噪音将强行限值》

《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国际共识》

《Internationalconsensus(ICON)onaudiologicalassessmentofhearinglossinchildren》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文章推荐:

?我国纯母乳喂养率不到三成,为什么我还坚持喂到2岁?

?宝宝自己吃饭吃得到处都是,为什么我不管?

?香港流感致死人!宝宝现在接种疫苗还来得及吗?

你就点点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ydyclub.net/weszrhzl/7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