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耳湿疹的患者较多,还有部分患者被当做中耳炎及外耳道炎来治疗,今天和大家分享下外耳湿疹到底是什么回事,有何临床表现,该如何治疗呢?
先来说下概念吧,外耳湿疹,简单来说就是湿疹发生在外耳道及周围了包括耳郭和耳周皮肤,组织学上表现为细胞浸润,有浆液渗出,主要特征为瘙痒、多形性皮疹,易反复发作。临床上多数患者常自述痒及耳道内有少量分泌物为主,也有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在这里我主要想说下外耳道内的湿疹与外耳道真菌病的鉴别,耳道真菌病主要诱发因素一般为游泳、沐浴、耵聍缺乏、中耳流脓及耳内长期滴入广谱抗生素溶液、挖耳损伤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早期或轻者可无症状。真菌侵入上皮后,可出现耳内发痒及闷胀感。当因炎症而致外耳道表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时,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若合并有细菌感染而致上皮下层受累时,则可引起肿胀、疼痛及流脓。
图片上为较典型的真菌感染图片,如果患者症状不典型,那么临床上耳道湿疹与真菌感染往往有重叠相似症状出现,所以想要鉴别有时较难,且不排除外耳道湿疹误诊后滥用抗生素而引起了外耳道真菌病的情况出现,那么诊断及治疗更是让医生头疼。在知网上可以查到很多关于二者鉴别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可见此类疾病临症的复杂和交叉。
典型的真菌感染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霉苔,如粉末状或颗粒物堆积,或绒毛状物附着,甚似发霉一样,有时呈简、块状。揭去苔膜后,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现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湿疹检查可见耳郭前后皮肤、耳郭后沟或耳周皮肤,湿疹外形可以是很小的斑点状红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也可以表现为丘疹、水疱、糜烂、浆液性渗出、黄色结痂等。
下面还是说说临床上的心得体会吧,刚开始接触此类患者按照外耳道炎的治疗较多,效果不好是一定的,备受打击,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部分患者按照耳道真菌病治疗,其中有一位单位同事的朋友,这个印象很深,因为治疗一周后转到外地治疗并进行了随访,在吉大二院诊断为外耳湿疹并1周治愈,被打击的同时充满感恩,因为自己对于这两种疾病的鉴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做了更好的铺垫。现在处于第三阶段,可以说是平台期,目前遇到的基本都治愈了,通过一些外治法治疗外在症状,中药口服防止复发,效果是明显的!(以后条件成熟的话可以做临床观察,口服中药与没有口服中药做下对比)。下一个阶段还没有到,应该要累积一段时间,所以不断学习业务充实自己才能够更高难度的迎接挑战!
最近一次病例应该是本周一,患者男,39岁,(文玩达人,一身串。。。)右耳痒伴少量分泌物流出1月余,近2日自觉听力下降,未经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耳镜下可见外耳道壁轻度充血,伴少量水样分泌物渗出,近鼓膜端有不规则块状黄白色分泌物堆积,鼓膜未见。
经“一系列”外治后他的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下面开始中医的辩证:问诊可知患者左上肢外侧靠近肩关节处有湿疹反复发作,曾患有过敏性鼻炎,近日没有复发。平素偏嗜辛辣,偶有饮酒,工作环境阴冷略潮湿(花鸟鱼市文玩老板),饮食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略滑。除给予常用治疗湿疹的中药外,考虑患者因工作环境原因致湿气困脾,不能很好的运化水液,另肾开窍于耳、脉沉,是否为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水液,不能为脾阳充电,从而引起水液的滞留及反复呢,综上,治疗的排兵上给予了干姜、肉桂、茯苓、柴胡、升麻、泽泻、牡蛎、防风、黄芪、炒白术、炙甘草、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嘱其周六复诊。
本人水平有限,中医思维将将形成,一定会有疏漏及不足,欢迎同仁交流探讨,共同进步!(特别鸣谢长医院耳鼻喉科于洋博士给予指导!)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ydyclub.net/wedszzmz/130.html